■0.5公斤零件撐起400公斤重量 中國航天器試水3D打印
為了突破西方對于中國的核心技術封鎖,中國的企業(yè)家、科學家大膽實踐、勇于創(chuàng)新,不僅是造出了被西方國家壟斷的錸(lái)金屬核心部件,還創(chuàng)造出了新的金屬制造方式。2017年9月20日,世界*的金屬3D打印設備制造商德國斯棱曼公司(SLM Solutions)與一家中國公司簽下了合作協(xié)議,與一家中國公司成立聯(lián)合應用研發(fā)中心,將展開針對中國市場的應用研發(fā)。
金屬材料的3D打印技術門檻高,難度大,附加值高,金屬3D打印的產值也占到了整個3D打印行業(yè)的80%以上。在金屬3D打印方面,西方國家的技術也長期*于中國。而如今,金屬3D打印正在越來越多地出現(xiàn)在中國制造的高端裝備上,這讓世界*的企業(yè),也注意到了中國企業(yè)在這個方面取得的創(chuàng)新和成就。
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的展廳,濃縮了中國空間飛行器研制的主要成果,這些航天器對于減少重量的要求,可謂是嚴苛之極,因為每增加一克的重量,就會給發(fā)射帶來很高的成本,并且會加大航天項目的復雜性,甚至直接影響到整個方案的可行性。為了減輕每一克的重量,研究人員從材料和結構上想了任何可能的辦法。
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部增材制造技術項目經理張嘯雨說:這個就是我們目前工程上*輕的材料,叫蜂窩夾層結構,這種結構里面全部是蜂窩,然后上下的面用的是碳纖維。這種碳纖維非常昂貴,它的一公斤差不多要比那個同等重量的黃金還要貴一些。減輕重量是不懈的追求。碳纖維材料,加之蜂窩狀的結構,這幾乎已經達到了減重的極限,但是工程技術人員對此還是不滿意,他們希望重量再降低一些?墒,如何才能實現(xiàn)新的突破呢?
位于北京市昌平區(qū)的一間廠房,正在生產著鈦合金、鋁合金、不銹鋼等多種金屬的零部件。但是與其它的冶金廠房不同,在這里,記者看不到金屬鍛造的大型設備,也看不到很多的技術工人操作,只看見一臺臺3D打印的機器在忙碌地工作著。這個金屬打印技術叫激光選區(qū)熔化,使用激光照射預先鋪展好的金屬粉末,使其成形固定。經過兩天時間,制造過程終于接近尾聲,技術人員小心翼翼地將“打印機”中多余的粉末掃去,一個結構非常復雜和精巧的鈦金屬立方體顯現(xiàn)出來。
鑫精合激光科技發(fā)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峰說:鈦合金在我們冶金行業(yè),是一種非常難成形的一種材料牌號,它的冶金工藝非常的復雜,通過我們這次3D打印工藝,把這么難做的一個鈦合金,通過我們3D打印工藝,呈現(xiàn)出這樣一個輕量化的結構來。
在制造業(yè)中,傳統(tǒng)制造的方式是“減材制造”,它是利用已有的幾何模型工件,用工具將材料逐步切削、打磨、減少,*終成為所需要的零件。而3D打印則恰恰相反,它是根據(jù)一個數(shù)字三維文件,在一個完全沒有任何材料的平面上,一點點逐層打印、添加材料,*終形成一個三維整體,這就是所謂的3D打印,也被稱為“增材制造”。
這樣一個邊長20厘米左右的立方體,如果用傳統(tǒng)的金屬鑄造工藝制造,重量至少要在5公斤以上,而這個零件的重量卻只有0.5公斤,只有以前的十分之一,大大減輕了重量,卻具備高強度。孫峰現(xiàn)場給我們做了一個演示。將近100公斤的孫峰,整個人站在這個立方體上都沒有問題,孫峰告訴我們,它*大的承受力在300到400公斤,那可能是800倍到1000倍的載荷。
目前,在我國很多飛機、船舶甚至航天器的重要零部件上,都可以見到金屬3D打印的身影。無論是飛機、船舶的發(fā)動機、零部件,還是運載火箭、空間航天飛行器、無人機等航空航天設備,金屬3D打印部件正在悄悄地取代著傳統(tǒng)制造的零件,并給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。航天器上很多大大小小的零件,都可以用這種結構來替代原有的較為笨重的金屬。甚至一根頭發(fā)絲,就可以吊起來一個體積不小的衛(wèi)星上的小零件。
孫峰說:它的輕量化效果非常的好,整個零件它的減重達到了30%以上,它給咱們整個火箭發(fā)射這一塊,成本節(jié)約了幾百萬,甚至上千萬人民幣的一個效果。我們傳統(tǒng)制造業(yè)來說,制造一顆衛(wèi)星它可能需要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,通過我們3D打印工藝實現(xiàn)整個衛(wèi)星的機構,可能只需要十幾天的時間,一顆小的衛(wèi)星可以打出來。
3D打印作為一項前沿性的先進制造技術,已經成為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(yè)革命的重要推動力。 然而,多數(shù)的設備和工藝尚不成熟,還無法批量打出穩(wěn)定、耐用、高性能的工業(yè)品來,處在“模型制造”和實驗階段。但是這種情況正在發(fā)生變化,我國的金屬3D打印正在不斷地向*制造靠攏。
在鑫精合的廠房里,一個大型的鈦合金航天器零件,即將在這臺由中國民營企業(yè)自主研發(fā)的大型金屬3D打印機里誕生。與小型的精密的金屬3D打印機的技術不同,大型的打印機采取了另一種不同的技術方式——同軸送粉工藝。而中國在這項技術上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先列。目前,能用3D打印技術制造出達到鍛造水平的金屬部件的國家,只有德國、美國、中國等少數(shù)幾個。而鑫精合批量制造大型鈦金屬結構件的能力已經在國際*。這種激光“打印”金屬粉末的工藝,使得金屬材料冷卻凝固速度極快,組織細小,力學性能優(yōu)異,也具備了像鍛件一樣的高強度。
直徑4米的航天器部件拆分成6個2米左右的大零件,3D打印并加工后,再進行整體焊接。在過去,這樣巨大的金屬件從開模具到鍛造,再到機械加工,是個非常浩大的工程,通常需要一年時間才能完成,而用3D打印的方式,僅需要3-6個月。張嘯雨說:可能我們*快的在明年,或者是后年都會有發(fā)射的型號來去做這樣的一個嘗試。我們大概現(xiàn)在有60件到100件的產品已經是在完成了制造,而且已經開始裝星,已經開始做整星級的力學實驗。